《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时间:2025-02-24 16:51:41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精选15篇)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精选1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

前段时间安妮的一篇《对不起我只过百分之一的生活》刷了朋友圈的屏。似乎活在这个竞争压力空前巨大的社会里,梦想与情怀是脆弱而又珍贵的奢侈品,永远带着孤芳自赏的表情站在现实的对立面。当他们一边热热闹闹的刷剧逛街一边开始在网络平台上热情洋溢地宣泄自我的梦想,我却总是抱着质疑的态度想:月亮你要,六便士你还嫌少。

我这样想并不是没有缘由的,当自媒体悄无声息地潜入人们的生活,人们从:“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到“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任由情怀捂烂都没问自我一句,我的梦想真的是梦想么,我想要的生活真的适合我么。而这些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里就说明了艺术和生活的对立,揭示了人们所追求的艺术(梦想)只是对丑陋现实的粉饰,因生活不满造成的意淫;批判了逃避现实的现象。此故事运用了高超的技术,独具匠心的技巧,刻画了一个以法国画家高更为原型,叫做斯特里克兰德的人,他突然辞掉在伦敦证券经纪人的'工作,背弃家庭,开始学画,穷极一时也被认可过一段时间,然而又远离城市礼貌到了南太平洋岛上,最终得病而死的故事。

此书最精彩的比喻就是象征着梦想的“月亮”,现实是“六便士”。斯特克里兰德本人一开始并未对艺术抱有热情和追求,完全是厌倦了都市礼貌里循规蹈矩的日子,无视他的“六便士”,甘愿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过原始生活,最终他才发现健康的生活需要的是一种两者之间不断变动后的平衡,绝非理性地居于两个极端。可是在此之前,他是个寡言少语、行为怪癖、抛妻弃子、冷酷无情的人,很长一段时间毫无绘画天赋而穷困潦倒。如果说高更还是期望达成梦想后与家人幸福生活,那么斯特克里兰德就是毛姆利用夸张手法刻画的毫无理由出走并不再归家的人。

如果说斯特克里兰德最终是顿悟出他所追求的艺术,并非真正的艺术,而只是对现实生活的粉饰,那么在朋友圈里被伟大的安妮打动的年轻人呢?诚然我们想要成为某一专业领域的佼佼者,想要在文学、音乐、绘画等方面做出一番成就,在成功学横行的当下有着重重挑战,可是我们是真的喜欢还是只是携带着青春文学里构造的完美幻想,觉得就是咖啡馆里写稿子、背着吉他到处流浪和穿着白衬衣画画?还是只会拿杜拉斯、梵高和李斯特附庸风雅,即使自我根本没有深入了解,艺术家的痛苦挣扎也能看成虐心戏?

大部分人终究还是一边引用“争甚么半张名利纸”一面又巴不得被重用;一面说要为梦想轰轰烈烈拼搏一把一面心里又觉得有体制的庇佑才是好的。没有天赋或是不甘于错过光怪陆离的城市生活而不愿潜心奋斗,只会拿情怀这样的体面话装饰门面。如果说斯特克里兰德还有决心离开家里,我们的决心也仅有学习工作间刷朋友圈被感动的心潮澎湃的那一刻。

所以,月亮你想要,就别嫌六便士少,倘若真有决心追求,祝福你旅途漫长。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2

火光中,一座静谧安详的伊甸园在浓烟中消逝成灰烬。如被魔鬼摄住灵魂般的疯狂,终有栖所。浓烟中的伊甸园,该是思特里克兰德最好的归宿了。那儿,没有躯体与灵魂的纷扰,只有一股可望不可即的辉煌。

思特里克兰德不该属于这个世界。抛开了世俗,放下了家庭,逃离了职业,离别了祖国,他一言不发。没有所谓的女郎,绘画,而已。

我要画画。面对流言蜚语,思特里克兰德只有这四个字。只身巴黎的思特里克兰德,住在最低劣的旅馆,除了画笔,一无所有。但这一走,他不仅丢下了生活,而且撇下了责任:没有经济来源的妻儿,一起谋事的伙伴,谁来负责?

已近不惑之年的思特里克兰德,不是不知,他承认这一切的不对。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一个人要是掉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着出去,不然就得淹死。

绘画,本只是思特里克兰德小时候的.兴趣。父亲让他从事经济工作,因此他忽略了它。可绘画的种子悄悄地在思特里克兰德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伸出的藤蔓终于将享受着生活的他牢牢摄住。

伊甸园固然美好,可同时那浓烟也会熏得人泪眼朦胧。渗入灵魂的兴趣,与现实格格不入。绘画为追求灵魂之上的美丽,需要摆脱躯体的束缚;可一旦失去躯体,又无法继续追求所寻的美丽。躯体与精神的矛盾,驱使他四处漂泊,以致卸下责任、孑然一身。只得借助贫穷、饥饿、病痛来再三折磨躯体的思特里克兰德用手中的画笔笨拙地描绘着心中的美丽。

踏上塔西提岛的那一刻,思特里克兰德忽然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安谧。静静作画,他用色彩呈现出了心中的愿景。他创造出了另一个世界。他满足了,幸福了。然后,他以惯常的骄傲和轻蔑令人于其死后烧掉他苦苦追求的美丽。

思特里克兰德为了理想,毁了他原本安逸的生活。这一切,值得吗?

合上书。点头,又摇头。坐叹一声。

尽毕生之力,获得了灵魂的安谧。思特里克兰德是值得的。可是实现了理想欣喜若狂的同时,蓦然回首,我们却不愿看见自己除了理想,两手空空。

同样闪闪发光,思特里克兰德追求着头顶上的那轮新月,却将脚边的六便士踢入了死泽之中。为了坚定的追逐,他放弃了所谓的羁绊。

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与一个美满的家庭,是人人所希望的。但他们的理想却可能是宇航员、军人、商人事实上,尽管理想不同,但我们都希望有能力关心一些人和被一些人关心。前者被称为责任,后者被称为爱。责任与爱是我们活着的主旋律,是一种给予与获得的幸福。

思特里克兰德又是不值得的。思特里克兰德追求着自己的灵魂与理想,无可厚非;但他却忽略了责任与爱。他的追逐,对他自己来说,是一次修行;对身边的人来说,是一种无情;对这个社会来说,是一场悲剧。

在一轮新月的尽头,思特里克兰德看见了自己灵魂深处的伊甸园。但那冲天火光产生的浓烟却熏得他如被魔鬼摄住灵魂般的疯狂,泪眼朦胧。

在路上的我们,该何去何从?前方的伊甸园,又有没有浓烟?

翘首于天际,一轮新月闪烁;寂然于路边,一枚便士无言。苍茫的夜色中,惟剩沉默的心跳,一起一伏。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3

英国作家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主要讲述了斯特里克兰德——一个40岁左右的中年男人,一家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家庭美满,有个贤惠的老婆与一双聪明可爱的儿女,他勤勤恳恳养家糊口,不爱说话,即使说话,也多半无趣无味——形象就如同一杯白开水,在任何一个社交场合都是角落里不大起眼的人。突然有一天他离家出走了,据说他去了巴黎,从零开始学画画。可以说是不顾一切,甚至不惜抛妻弃子被人误以为是出轨,令人匪夷所思,我觉得这件事情要是放到现实生活里,他没准儿就会被冠以疯子的称呼,事实上确实周围的人都认为他疯了,而且疯的不轻啊。

……此处隐藏11874个字……的事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艺术与生活的矛盾,社会与自我的摩擦,感情与理智的反差,在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而斯特里克兰望尘莫及的精神需求,超凡意志创作力和创作激情更是他敢于追梦,梦想成真的重要因素。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两个发人深省的问题:难道做自己想做的事,生活在让你感到舒服的环境里,让你的内心得到安宁是糟践自己吗?拿到成为上万英镑的外科医生,娶得如花美眷就算成功吗?这个拷问人生终极意义的难题有两个截然不同的答案。这是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是月亮与六便士的对立。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人们常说,“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确实,在这个冷漠的现实世界里,能够实现梦想的人寥寥无几。我们中的大多数为了眼前的安慰牺牲了理想,面对残酷的现实不敢放手一搏。在所谓的成熟的思想观念里小心衡量着每一个利弊,不敢挑战,不愿吃苦,不敢承受每一次大胆尝试所带来的的风险。我们生活得体面而庸碌,我们的决定温和而平庸。我们没有斯特里克兰的才气,也失去了一个追梦人的一腔孤勇。

加缪说:“只要我能拥抱世界,那拥抱得笨拙点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能勇敢追梦,那他人的不解与嘲讽又何须在意?所有的风言风语不过是他人对你的羡慕与嫉妒。

这世界是如此的喧哗,让沉默的人显得有点傻。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4

一个家庭美满,事业有成的证券交易人突然放弃了自己的一切,抛妻弃子,身无分文的来到巴黎,在一间破旧的廉租房里开始了自己的第二重人生。没有蓄谋已久,不是头脑一热,他像是被魔鬼抽走了灵魂,被命为画奴,终其一生只为画画。对于世人的指控,情人的以死相逼,他冷酷无情,岿然不动;对于朋友的接济与善意,他理所应当的接受,还不断打骂欺辱他们。这样的奇幻,却又有种魔力在震撼着我们,他技艺粗陋却坚定地强调“我必须画画”,他在临终前瞎着双眼却将生命的那种明艳、壮美、力量铺陈在整个房间,又甘愿将其付之一炬,他把生命托付在画纸上,只有用颜料填涂才能拥有色彩。

坦白说,毛姆笔下的这种人是不存在的,相比于原型来说更像是毛姆自己的理想化身,是为歌颂理想而存在的人物。原型高更在做出改变一切的时候也是经历了诸多选择和考量的,但文中的斯特里克兰却是直截了当的改了行,让人摸不着头脑。但从全书来看,正因为他是斯克里特兰,所以他一定会这样,对于世俗的抛弃,道德的背离,人际关系的逃脱,正证明着他不具有社会人的特质。一切的社会行为,包括给人做翻译,和朋友的爱人建立情人关系,都是为了生存和原始需求的服务,是对社会的妥协。而他两次搬迁,从高度文明的上流阶级到鱼龙混杂的底层阶级,再到无管辖的自由状态,隐居大山深处,都体现着他在想方设法逃离人类社会的枷锁,所以如果用道德标尺去衡量他是不公平和没有意义的。

而这样的斯特里克兰却有着超脱常人的地方,那就是必须要去做的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说我必须要去做什么,是因为权衡利弊下这么做更有好处或者更符合道德标准,但很少有事情是无缘由的.必须要做,如果有这样的人,在车流中一定要逆行,没有任何理由,仿佛神明的旨意一样,我们八成会觉得他疯了,而斯特里克兰却正是这样,在社会的洪流里非要无故的逆行。

而支撑这种不明智逆行的正是理想。想法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像是一棵小树,不断的开枝散叶,有的被人砍掉了,有的自己脱落了,而理想则是树的主干,在我们成熟以后没有道理的去坚持,去喜欢,去奋斗,有的人能找到自己的主干,在故宫修40年的表也不觉得无聊;有的人在沙漠里科研十几年不能与家人通讯也觉得付出值得;有的人像斯特里克兰一样抛弃一切在西单的地铁站歌唱。他们是幸运的人,但大多数人可能找不到自己的主干,最终成为社会的一份子,过着效益第一,职称优先的中产阶级生活,但偶尔还是迷茫,像是书中局促的证券经纪人斯特里克兰一样。也许我们暂时不幸,没找到可以为之奋不顾身的理想。但通过这本书,我想说的是,我们还有可能遇见理想,还有时间为之奋斗,在斯特里克兰完成生命里最宏大最震撼的巨幅图景时,那明黄和鲜红交织的是生命的激越和力量,是理想的荣光,这种淋漓尽致的激情和意志仿佛命运交响曲结尾的休止符,无声却激昂回响。我被震撼了,理想太美,为坚持理想还是屈服现实举棋不定的人,还没遇到理想的人们,要敢想敢梦。

理想啊理想,我愿为你臣服,献上我的生命,做你永世的奴仆。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5

“月亮”是一个人的梦想,“六便士”是一个人的财富,也就代表现实。斯特里克兰丢下自己的硬币,追逐天上的月亮,但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斯特洛夫——我总在他的身上,看到现实中的人的影子。

在我看来,他内心善良,外表不堪;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却表达不出来。在书中,这些被无限放大,让他显得矛盾无比,从而被周围的人嘲笑。实际上,这是大部分普通人的写照。像斯特里克兰一样,心中除了梦想之外没有别人的人,不仅是非常少的,而且显得很自私,我并不觉得值得赞扬。书中“我”和斯特里克兰总是在刻薄地笑话斯特洛夫,但我不觉得斯特洛夫有什么地方可笑,相反,每当我看到他,都觉得可悲。

他分明在待人处事方面非常在行,自己的事情却是一团糟。正如我们开导他人的时候,说得头头是道,到了自己遇到类似的问题的时候,却不知如何是好。他面对妻子的出轨,卑微地等待,让我看得恨铁不成钢,这实在是卑微过头了!但现实中不乏这些一生等待对方回头的人。他们不懂如何去和自己爱的、欣赏的人相处,所谓的“善良”、“真诚”,并不是这样表达的。

我想每一个普通人从斯特洛夫身上都能看到“烂好人”的下场。这并不是说要像斯特里克兰一样做一个自私的人,而是告诉我们,与人相处很重要的一点是平等。斯特洛夫说:“爱情中如果考虑自尊,只能说明你更爱自己。”但我认为不管是爱情还是其他情况,爱自己不代表不爱其他人,而其他人必须先把他平等地看待,才能给他相对的爱。要首先尊重自己,才能把自己想传递给别人的.善良传达出去。如果别人不领情,那自己也没有必要刻意帮忙。

我想起以前我校外的朋友有段时间常常向我抱怨,每次她想帮她学校里的同桌,都被冷淡地拒绝了。我疑惑地问:“那你别帮她不就好了吗?”她低下头,说:“我觉得她是个很棒的人,想跟她交朋友,但是又不知道说些什么好,只好试着帮她做点什么。现在忙越帮越多,但是每次她都显得很讨厌我的样子……”她的声音越来越不自信。

终于一天她向同桌袒露自己只是想成为她的朋友,希望她别讨厌自己。同桌很是惊讶,说并没有讨厌她,只是习惯于自己独立完成一些事情,不喜欢无缘无故受到别人的帮助罢了,两人的心结就此打开了。我作为听故事的人,很庆幸当时她们心里都装着自己,同时也装着别人。如果我的朋友只想着别人,她只会一直受气;如果那位同桌只想着自己,那么坦白过后,她会觉得看不起这个只会帮别人忙的人而不会和她成为朋友。

每个正常人心里都有自己和他人的一席之地。当遇见自己在意的人时,一味地降低自己,去迎合别人,是对自己和他人都不尊重的表现。每个人都应该保留自己尊严的底线,那就是善待自己,才不会被忽视,或者更甚,像书中一样被嘲笑。尊重自己,是和其他人交往的前提,也是底线。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精选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