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

时间:2024-09-17 19:05:05
小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

小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1

各位老师,大家早晨好!今天我执教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18课《小鹿的减法》的第二课时,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小鹿和獐子都遇到了出行的困难,面对困难,他们采取了不同的做法,最后小鹿成功了。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懂得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毅力,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成功。根据本节课内容,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解课文内容,懂得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毅力,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成功。

2.“区别大着呢!从今天开始,我要坚持做减法了,减去一天,就向成功靠近一步”这句的深刻含义。

3.将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从今天开始,我要坚持做减法了,减去一天,就向成功靠近一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在教学时,采取多种读的形式,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突破重难点,从而领会文章的中心。

18、《小鹿的.减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毅力,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成功。

2、默读课文,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难点:

理解“从今天开始,我要坚持做减法了,减去一天,就向成功靠近一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题目

1、板书题目,齐读。

2、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3、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同学们认真听,听后评议

2、全班齐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最后小鹿造桥的愿望实现了吗?它是怎样造桥的呢?

3、全班交流、汇报

三、感悟理解,细读课文

1、默读课文,出示挂图,要求边读边观察:课文中哪几自然段描写了这幅图呢?

2、说一说。观察课文插图,说说画面内容。

3、演一演。小组内分角色表演獐子和小鹿的对话。

4、个别小组上台表演。

5、理解句子

课件出示:从今天开始,我要坚持做减法了,减去一天,就向成功靠近一步!

①读一读这句话

②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③想一想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这句话

④练习朗读

6、小鹿成功了吗?他为什么能成功呢?

7、读一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创造想像:一年后,小鹿和獐子在桥边相遇,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2、你想对“小鹿”和“獐子”说些什么呢?

五、教师总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六、分角色朗读全文,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七、板书设计

18、小鹿的减法

小鹿 造桥 成功 (坚持到底)

獐子 铺路 失败 (半途而废)

《小鹿的减法》教学反思

《小鹿的减法》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小鹿和獐子都遇到了出行的困难,面对困难,他们采取了不同的做法,最后小鹿成功了。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懂得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毅力,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成功。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主要采取多种读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小鹿的:“从今天开始,我要开始做减法了,减去一天,就向成功靠近一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从而让学生突破重难点,领会文章的中心。

小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叫***,来自*******小学。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比一比》。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大小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和大数的学习基础。本节课力求把学生以往对万以内大数比较方法的分散的、不规范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科学的、规范的理性认识,结合情境先教学“四位数与三位数的比较”,再教学“两个四位数的比较”,最后进行“两个最高位相同的四位数的比较”。由浅入深地探究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接着,教材又通过“比一比”、“想一想”、“猜一猜”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比较大数的方法。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操作性、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和相互交流的空间。学生在探究与活动中学习和提升知识。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

3、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精神,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发展数感。

教具准备有:教学课件、数字卡片等。

二、教法与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学生动脑、动手,交流比较方法,同时采用多种多样的数学活动,丰富学生对生活中大数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数学学习已不再是教师简单地展示知识的过程。教学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同伴合作交流,不断主动探索比较数大小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教学流程: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该部分知识的教学建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如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实践活动,探索新知。

(三)猜数游戏,应用新知。

(四)课堂评价,总结延伸。

下面我就这四个环节做一下具体的阐述: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情境:“同学们,‘五一’期间各大商场搞促销打折活动,让我们一起去逛一逛电器商场吧。”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

(二)实践活动,探索新知。

本环节主 ……此处隐藏25549个字……画中培养创新精神。

七、教学行为策略的运用

质疑解难,探究学习

引入新课后,我提出问题:"三个小朋友动脑筋,想办法,用不同的方式画出了风。他们到底是怎么画风的呢?请大家用笔把他们画风的句子勾画出来"以此来引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首先得通读全文,了解每个小朋友的态度、观点;再动笔勾画三个小朋友画风的不同做法,并引起思索:为什么他们画风的方法不一样却都画出了风了呢?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感受。

然后我再采用课件展示三个小朋友现场画画的方式和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和交流。并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找出"风藏在哪里?"让学生以"风来了,风把_____吹____了,风藏在___________里"(出示课件)这样的句式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朗朗上口的句式让学生觉得非常有趣,而老师"小诗人"的夸奖,让学生在表达上越来越棒。当几个句式连在一起以后,就成了一首富有诗意的小诗。(这一环节重在"体验性学习",这是新的教学理念所倡导的。《画风》这篇课文,直接让学生感悟到"风看不见,摸不找,是很难画。"这对于平时生活经验缺乏的少年儿童来说是很难的。于是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进行直观的感受,(边演示课件边解说),并通过读一读、画一画的方式,理解课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驰骋想象,描绘美景。

"《画风》一文中,三个小朋友画了风,为什么我们不能画画风呢?三个好朋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竟然将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画了出来,你能画风吗?你想怎么画?"这简简单单的一"问",立刻激起了学生画画的欲望,于是我用课件播放音乐,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也来画风。小小画笔倾注了他们对风的认识,稚嫩的画面,一颗颗创新的种子在萌芽。也许,孩子们的笔法不那么高明,色彩也不一定很和谐,但在这愉悦的气氛中,他们求新求异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出示课件,学生作品)

(二)总结延伸,拓展认识。

展示了学生画的风以后,我再引导学生动脑筋想办法画出声音、气味,让学生的思维又得到了更好的训练。

八、板书程序设计。

板书设计很简单,就是由学生自己总结出的"小诗"组成。这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一个理解总结,更是学生思维的一个升华和感悟。

小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有余数除法的内容。这节课是在研究了“正好分完”的情况后,再研究“分后还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进行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在把若干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本课的重、难点是: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二、说教法学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自主操作、体验感悟,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新知,我设计了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体会余数的产生,以及余数的意义。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巩固新知,体验快乐”三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铺垫

1、摆一摆。用9根小棒摆三角形,可以摆几个三角形?(2个小或者1个大)

2、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9根小棒,每3根一摆,可以摆3个小三角形。

9根小棒,每9根一摆,可以摆1个小三角形。

3、列式计算

摆两个小三角形:9÷3=3(个)9表示什么?3呢?

摆一个大三角形:9÷9=1(个)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师:儿童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在班级联欢会上摆一些果盘,他们买了一些草莓,准备每2颗草莓放一盘,现在有6颗草莓,请同学们拿出水果学具,用6个学具表示6颗草莓来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

(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师:这是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怎么列式呢?6÷2=3(盘)

(2)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看看能摆几盘,有没有剩余。(学生动手操作后,反馈结果:可以摆3盘,还剩1个)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

师:平均分后还有剩余怎么办?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如果可以,怎么表示呢?(小组内思考、讨论)

(说明:7里面最多有3个2,这余下的1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在数学上叫做余数。

列式:7÷2=3(盘)……1(个)

(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的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3)观察比较6÷2=3和7÷2=3……1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师: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2、做一做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

反馈交流:17÷2=8(组)……1(个)

23÷3=7(组)……2(个)

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题。

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

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这是一道开放题,三种装法,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根据自己的选择,圈一圈,然后填空,教师指名回答。

2、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2题。

出示题目:17个红果,平均分给3只刺猬,每只刺猬分几个?还剩几个?

学生独立思考,用小棒代替红果分一分,看看每份能分多少,是否有剩余。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对自己和他们有什么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教学困惑:学生在学习有余数除法以前,已经认识了除法,知道要把一个数等分,可以用除法计算。至于这个数能不能正好分完,对每一个人来说,在没有计算或进行分的实践之前,是不会知道能分完或不能分完的。那本节课要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有时‘平均分’后还有多余的”的意义呢?

《小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