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教案

时间:2024-04-25 14:54:48
《利率》教案5篇

《利率》教案5篇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利率》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利率》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纳税”及“税率”的含义,并能进行有关应纳税额的计算。

2、了解一些有关利率的初步知识,知道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公式,会利用利息的计算公式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索学习,体会到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纳税及储蓄的认识,体会依法纳税的光荣和储蓄对国家和社会的作用,理解储蓄的意义。

2、认识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纳税”“税率”及其相关概念的含义,并能进行应用。

教学难点:将“税率”与“利率”相关问题与百分数应用题建立联系,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请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纳税、储蓄的信息;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主题图)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正在蓬勃发展中,为了让祖国更强大,人民生活更美好,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建设,你知道这些钱是哪来的呢?

2、谁能来说说什么叫纳税?为什么要纳税?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课前信息的收集和交流,使学生明白依法纳税的意义和重要性。

(二)结合情境,学习新知

1、理解“税率”的含义。

(1)自学教材第10页,进一步明确纳税的意义。

(2)反馈: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纳税?什么是应纳税额?什么是税率?

(3)介绍自己所了解的纳税项目并进行简单介绍。

2、结合实例,进一步理解概念,并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例3。

一家饭店10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①读题,说说“营业额的5%”是什么意思?这里的5%就是指的(税率)。

②学生独立完成。

③集体交流反馈,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有如下关系成立:

营业额×税率=营业税。

(2)练习:出示教材第10页“做一做”。

李阿姨的月工资是5000元,扣除3500元个税免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她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①读题,重点引导理解“扣除3500元个税免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这句话的意思。这里3%的税率是所有月工资的3%吗?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有关个人所得税的税法规定。

②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③集体交流反馈,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有如下关系成立:

(总收入-免征收部分)×税率=个人所得税。

(3)对比两道题,了解税收的算法各不相同,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在了解税率有关信息的基础上,进行问题解决,既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对概念有进一步的理解,又可以让学生利用概念的解读顺利地解决问题,使得问题解决和概念理解相辅相成,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3、理解“利率”的含义。

(1)除了税收,人们把有结余又暂时不急用的收入存在银行里,这也是支持国家建设的行为。你对储蓄有哪些了解?(学生根据课前了解说一说)

(2)自学教材第11页内容,初步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意义。

(3)结合实例理解信息。

①(实物投影出示存单的凭证)这里哪个是本金,哪个是利率,得到的利息又是多少?

②这是20xx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存款利率,你发现什么?

③小结:存期不同,年利率也不同,银行的利率是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的。

「设计意图」虽然对于储蓄这件事学生并不陌生,但是他们真正接触的并不多,在初步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基础上结合实例进行理解很有必要。

4、学习利息的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例4。

到期后,王奶奶一共能取回多少钱?

①到期后王奶奶能取回的钱应该包括哪几部分?我们可以先算出什么?试着先算一算王奶奶能拿到多少利息。

②反馈交流。

预设1:5000×3%×2=300(元);

预设2:5000×3、75%=187、5(元);

预设3:5000×3、75%×2=375(元)。

③哪种算法是正确的呢?

④想想利息的多少跟哪些因素相关?该如何计算?讨论得出如下关系式:

利息=本金×利率×存期。

⑤小结:存期不同,利率也不相同,我们在计算时要注意存期和年利率的对应。年利率是指一年的,在算利息时还要考虑存款时间。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尝试自行计算利息,探讨利息的计算方法,在反馈中进行辨析答疑,从而得出利息的正确计算方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会更巩固。

⑥一共可以拿到多少钱呢?

⑦口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王奶奶到期拿到的钱应该包括利息和本金两部分。

(2)尝试练习: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做一做”。

20xx年8月,张爷爷把儿子寄来的8000元钱存入银行,存期为5年,年利率为4、75%。到期支取时,张爷爷可得到多少利息?到期时张爷爷一共能取回多少钱?

①学生独立解答。

②交流反馈。

重点对比两种解题方法:

方法一:8000×4、75%×5=1900(元) 8000+1900=9900(元)

方法二:8000×(1+4、75%×5)=9900(元)

说说这两种方法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分别是怎样思考的。

(3)教师:我们是如何计算利息的?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将例题及尝试练习略作调整,使得教学更有层次性,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10两题。

(1)李老师为某杂志审稿,得到300元审稿费。为此她需要按照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她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2)小明的爸爸得到一笔3000元的劳务费用。其中800元是免税的,其余部分要按20%的税率缴税。这笔劳务费用一共要缴税多少元?

①学生独 ……此处隐藏2268个字……学生共同整理储蓄的相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板书: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二、创设情景、体验储蓄

1、创设情景

2、体验储蓄。根据刚才的汇报情况,安排教学过程。

(1)学生拿出复制好的储蓄存款凭证进行填写。

(2)学生活动,教师了解学生填写情况后,最后利用投影仪进行订正。

(3)、充分联系生活,设置储蓄密码。

(4)保管好存折或存单。

师:储蓄完成以后,银行要给我们一个存单或存折,我们要牢记密码,妥善保管好存单或存折。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交流讨论,了解利息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根据刚才的知识,如果告诉你两年的利率是2。43%,你能够求出张大爷储蓄到期时能获得多少利息吗?(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汇报情况)

2、学习利息税知识。

师:大家都算出了应得的利息,但实际上张大爷他并不能得到你们算出的这些钱,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请大家看一下课本第99页最下面的一句话:“国家规定,存款的利息要按5%的税率纳税。”哪位同学能解释一下?

生:就是银行多给的那部分钱的5%要上交给国家。

生:就是只能得到利息的95%。

师:对,存款的利息必须要按5%的利率纳税,纳税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在座的各位同学长大之后都要依法进行纳税。

师:储蓄到期时,张大爷实际领取本金和利息一共是多少?

生1:48。60×5%=2。43(元)

1000+48。60—2。43=1046。17(元)

生2:48。60×(1—5%)=46。17(元)

1000+46。17=1046。17(元)

生3:1000+48。60×(1—5%)=1046。17(元)

师总结利息的利息计算方法。

3、巩固新知:学生进行练习(教材第100页的“做一做”)

(1)学生个人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学生个人汇报

四、课后实践、体验储蓄过程

师:请同学们课后把平时积攒的零用钱存入银行,在储蓄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你能想办法解决吗?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讨论。

五、课后作业布置

课本练习二十三的第6、9题。

《利率》教案5

活动内容

人教版数学教材第十一册第129页实践活动“调查利率,计算利息”,调查利率,计算利息。

活动目的:

1、结合百分数的知识,通过运用调查、实验、观察、估算、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2、通过多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经历走进生活、材料收集、整理交流和表达,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有关储蓄知识,认识储蓄的重要意义。

活动准备:

1、分小组调查银行存款利率、国债利率。

2、了解银行的各种储蓄方式及服务特色。

3、结合自已所调查的,总结收获、提出质疑。

4、每小组准备一个计算器。

活动过程:

一、通过预习,交流收获

1、让学生交流课前调查

师: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充分的调查,说一说你们有什么收获?你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的?

2、出示整存整取,国债年利率。(结合学生回答出示)

二、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1、出示例题:

小东的爸爸有5000元人民币,请大家帮他算一算购买三年期国债和整存整取三年存款的收益哪个大?相差多少元?

(1) 估算

师:先请同学们猜一猜,买哪一种收益大呢?为什么?

(2) 论证

师:请同学们动笔算一算,究竟是哪种收益大?

(3)交流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哪种收益大?大多少?

整存整取 5000×2.54%×3×80%=302.4(元)

国 债 5000×2.54%×3=2348(元)

348-302.4=45.6(元)

(4)讨论

师:相对来说,国债的利益比较大,请同学们说说国债和整存整取各自有什么优点?

2、出示情境题

王刚的爸爸说:“我在国外辛辛苦苦地挣到了20000元,现在这笔钱该用在什么地方呢?”请你们四人一组帮五刚的爸爸设计一个方案,小学数学教案《调查利率,计算利息》。

(1) 小组合作,讨论方案

(2) 小组交流,共同探讨

师:小组内选一个代表,说一说,你们帮王刚的爸爸设计了什么方案?

(3) 选择方案,说明理由

师:如果你作为王刚的爸爸,你会选择哪个方案?为什么?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议一议

(1) 联系实际,说出想法

师:如果作为你自已有1000元,根据你及你家的实际情况,你打算怎样投资呢?你是怎么想的呢?

(2) 小结:我们实际存钱时,不一定看收益,哪一种适合就选哪种,即标准不同,选择也不同。

2、问一问

(1) 联系实际,提出质疑。

师:在生活中,存钱取钱时,会遇到很多特殊情况?你家遇到过什么特殊情况?或者,你有什么新问题?

(2)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师:对于这样的特殊情况,你知道怎么办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四、总结本课

师:那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呢?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注意发现问题,并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教学设想:

本次活动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生活经历出发,关注学生的潜能,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大众数学”思想。

为了体现活动的实用性、实践性、综合性、趣味性,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调查利率,计算利息”这个主题,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1、(上网或阅读书刊)查找资料,了解银行的各种储蓄方式及服务特色。

2、分小组调查银行存款利率,国债利率

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交流,课前大量搜集的材料、数据,得到了展现,形成高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设计方案中,小组的合作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既动手又动脑,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们求知、探索、自主发展的天地,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感受数学的乐趣和作用。

其次,联系生活,解决问题,将数学知识溶入社会这个大课堂,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后,学生质疑,引起全地班的交流及各抒己见的争论、辩解,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思维,使得整节课兴趣盎然。

《《利率》教案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