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桥》教学反思

时间:2025-04-11 19:04:14
《赵州桥》教学反思

《赵州桥》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赵州桥》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赵州桥》教学反思1

《赵州桥》是介绍著名的桥梁建筑——赵州桥的说明文,文章用简明的语言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在教学过程中,第一课时我以生字词为重心,并带入文中,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前能够初步理解简单句子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去理解,初步感知文段,在感知时收集信息。

一、简化教学程序

“趣味教学”这一观点近来常被各界教学专家提倡。课堂中的“趣味”是教师对文本深入解读后的深入浅出,是对教材的准确把握,我们的“趣味”就应让学生学得更简单、更快乐些,让学生的感受更深刻些。为了这个“简单”的趣味,我背后做了“不简单”的事情:深入地解读文本,收集有关赵州桥的资料。使赵州桥的形象、特点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我感叹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更感叹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最后我引出课文中三个特点:“雄伟、坚固、美观”,再根据这三个特点去引导学生学这三个重点句:(1)“赵州桥十分雄伟。”(2)“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3)“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以此为线索学段学篇,去感受赵州桥的无限魅力。

二、激发学生兴趣

虽然赵州桥是一篇说明文,文中包含了丰富的信息,但它的字里行间无不透出作者的情感------自豪。学说明文的课堂也是书声琅琅的课堂,所以在第一课时中我鼓励学生紧紧抓住关键词引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透过朗读表达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跟着一齐思考:赵州桥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它凭借着什么而闻名于世呢?学生一时语塞,引发了他们探索的兴趣。之后第二课时我创设旅行的情境引导学生从三点体会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赞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首先从“1400多年”、“五十多米长”,“九米多宽”中体会这些数字传递出来的信息,体会赵州桥的坚固雄伟,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其次从千年来利用没有桥墩,只有一个大桥洞,四个小桥洞的设计存留至今,体会它的坚固。引导学生体会赵州桥的的美观时,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想象栏板上精美的图案,然后出示了课件图片帮忙学生再现画面,读出体会。最后抓住关键词“抵”、“回首遥望”,做动作体会桥的图案的传神,并指导把该段读好,把桥上的龙读“活”,直接切入地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此时学生的情感,老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文本的情感融为了一体,两个字------自豪。

三、引导学生感悟

在通篇文章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不仅仅是在游览桥,赞美桥,同时也是在赞美造桥的`人,我们更能够体会到作者在写作时充满着的骄傲和自豪的感情。所以,读课文时,我们要站在作者的角度,既表达出作者所要表现的情绪,也表达出自我从文本中体验到的情感。

“赵州桥十分雄伟。”这是一个总起句,后面介绍了赵州桥的长度、宽度、建筑材料、形状特点等,都是围绕“雄伟”展开的具体描述。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仔细体会这些数字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把“雄伟”的气魄读出来。

“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在理解课文时,提出这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什么是‘创举’?为什么说赵州桥是一个‘创举’?”学生能够从前面的学习中了解哪些说明了赵州桥的设计师“创举”,也能够用举例子的方法说说对“创举”的理解。然后联系上下文中对赵州桥的描述,如,减轻冲击力,节省石料,谈谈自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并在理解这句话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激发出自豪的情感。

“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是一个过渡句,巧妙地将两部分资料紧密地联系在了一齐。课文表现赵州桥的美观,刻画得十分细腻,描述栏板上雕刻的图案,生动活泼,我采用抓住重点词的方法,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的方法。透过读书,让学生抓住三种龙的独特之处,“相互缠绕,回首遥望,双龙戏珠”透过重点词语想象他们的样貌,动作把龙的形态表现出来,从而体会雕刻的图案是那么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多姿多彩。从而引出“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的一样。”引导学生想象图案的精美是本文的难点,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想象栏板上精美的图案,让学生将想象的资料用语言来描述,并出示了图片帮忙学生再现画面,读出体会。学生对精美一词的理解不是很到位。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些精美的图案是1400年前,劳动人民在石板上一点一点雕刻出来的,十分费时光费精力很不容易。之后,朗读课文,带着想象去体会赵州桥的栏杆上那些精美的图案。

四、拓展学生写作潜力

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中对赵州桥的侧栏三幅关于龙的描述用了“有的……有的……还有的……”的排比方式联系起来,使三幅图联系得自然有序,学生在学习写作文时若能够用到这一方法,必定使作文在逻辑上有所增强,文章的层次也能有所提升。所以,讲课时我特地突出这个资料,并请学生用其造句,在这自由发挥中,学生学到了知识也体验到了快乐。

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朗读的指导和朗读量还欠缺,课堂结构还略显紧凑,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改善不足,努力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潜力。

《赵州桥》教学反思2

《赵州桥》人教版第五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使中国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以及设计上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说“这种设计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通过想象赵州桥栏板上雕刻的图案,体会赵州桥的美观。这节课我围绕着赵州桥的坚固、美观为主线,让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主要做法如下:

一、直观体验,体会雄伟坚固。

在感受赵州桥十分雄伟时,我以教室为例,赵州桥长50多米,相当于7间教室连在一起;宽9米多,相当于一间半教室的宽度,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雄伟,比较形象。赵州桥的坚固体现在李春独创的设计上,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体会李春如何设计赵州桥,他为什么这样设计,来体会李春的`聪明才智

二、课件演示,体会创举

赵州桥是中国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在建筑形式上,赵州桥在石拱桥的基础上,它的两边还各有2个小的桥洞,这样的设计有它的独特之处。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石桥不容易被大水冲坏;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为了让学生更易于理解,特别在课件中制作了相关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水流的增大和水流的走向,让学生明白,当水流小时,水流通过大的石洞,当水流大时,水不仅可以从大桥洞通过,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通过,对洪水进行分流。在演示过程中,学生明确了这种设计的独特之处,从而感受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他 ……此处隐藏11869个字……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

师:用三个数字写出了赵州桥的雄伟。

这一系列的数字的确说明了赵州桥的雄伟,而杨老师毫不累赘的话语简洁又明了地暗示了学生的善于解读课文,为杨老师这样的教学机智而喝彩。

三、借助多媒体突破难点,重视语言文字训练。

李春在设计整座桥时,为什么在大桥洞的顶上还有四个小桥洞呢?这样的'设计到底好在哪呢?这是本节课要突破的难点。杨老师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出示了两张河水上涨时水如何从大桥洞和四个小桥洞流出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样设计的巧妙之处。由于直观的效果,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样设计的原因。

生1:这样的设计很巧妙,发大水的时候水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出,桥就不会被冲坏了。

生2:这样设计既减轻了河水对桥的冲击力,又减轻了桥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生3:这样设计,水冲过来时可以从小桥洞里流出,对桥的影响就小了。

因为从图片上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水是如何哗哗地从四个小桥洞里流过,那么这样设计的好处学生也就显而易见了,所以虽是难点,却被杨老师这样的设计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因此,我们说适当地使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比较抽象的道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变抽象为直观,学生就更易于理解。

在了解这样设计的意图时,杨老师还不忘语言文字的训练。先让学生读读“既……又……”的句子,知道“既……又……”连接了两个并列的内容,明白前后的内容可以调换,然后,请学生用上这样的句式来说话。这样做的好处是:一则对关联词从了解过渡到运用;二则是语言文字学习中不可忽视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三则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的运用能力,真是一剑三雕啊。

另外,杨老师的教态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没有了以往的急噪,沉稳了很多,给人一种舒适之感。整个预设也是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流畅、简洁,没有拖沓的感觉,而对于问题的探究也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对知识点的落实却一点儿也不马虎。一节课下来,学生对于赵州桥的设计者、建造时间和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感受到了它的雄伟和坚固,并且明白了为何要这样设计的道理,所以我认为这是一堂扎实有效的课。

《赵州桥》教学反思14

在《20xx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中,我越来越感觉到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学习状态也使我感觉到原来的教学方法教学效率很低。尤其是在“灵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倡导下,我努力地进行了课堂教学的改革。在学校的学生过关课活动中,我以《赵州桥》一课作为公开课,和老师们研讨。我展示的是第一课时,我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学生的初步学习中,我指导学生从文中的字、词入手,掌握汉字的读音、写法以及意思,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在掌握基本字词的基础上,进而学习课文,读准读通课文,初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与认知。在学生的小组活动中,学生通过互帮互学及时纠正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巩固自主学习的知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能按照老师的指导,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有条不紊的展开学习。我在教学过程中紧紧跟着学生学习的情况给予有效地指导,针对学生易出现的字词问题,进行重点教学。

在教学中我发现了不少问题,首先在展示学生学习目标是,语言的描述不具有指导性,尤其是第三点“从闻名世界的赵州桥设计与建造及其在造桥史上的意义,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自豪之情油然而发。”是从老师的角度出发描述的,如果改为“在仔细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注意捕捉自己的情感体验,与同学交流。”这样不知是否更能贴近学生的学习?第二,没有捕捉住教学中出现的“火花”,指导学生展开高效的学习。如,学生在汇报词语的学习中,说到了一个词“爪牙”,如果能及时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个词,明确一下意思,指导学生积累,并指明在学习中学生可以在这方面的学习进一步加强,这样不仅能指明学生学习的方向,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与应用,不能只局限于表面形式,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这种课堂模式的精髓思想,并指导我们的.教学,这样会让我们的课堂更有实效,会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新课改的征程任重而道远,若要很好地肩负起这一伟大的使命,就需要我们在平日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反思,并在反思中不断提升。最终让我们在新课改的征程中一路走好,直到永远。总之,要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体现魅力,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说起来容易,真正要做到肯定还有不少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以新课程标准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只要我们对语文教改充满着信念和热情,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一定会在课堂教学的探索中开创出一片灿烂的天空,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最向往的乐园。

《赵州桥》教学反思15

《赵州桥》是人教版第五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主要为同学们介绍桥的雄伟、坚固、美观,是中国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本节课我的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以及设计上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说“这种设计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通过想象赵州桥栏板上雕刻的图案,体会赵州桥的美观。开课伊始,我打乱我一开始的设计程序,直接出示文章的最后一段话,让学生流利的读一读,然后再请同学们找关键词,有感情的读文,汪文韬同学找出了智慧、才干、宝贵等词语,我引导学生用骄傲、自豪的语气读文段,抛出问题,到底是怎样的一座桥,会成为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呢?学生从第一段中找出赵州桥的`信息并牢记,向全班同学展示。接着,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座桥可以横跨在洨河上1400多年不倒?可能是我高估了学生,他们并没有从说出我理想中的答案,于是我只能打断他们的思考时间,引导他们去理解这个设计。给了提示之后,很快有学生找出了这是怎样的一个设计,并说出了这个设计的好处,我又通过画图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让他们自己在书上画一画。学生兴趣高涨,接着,我又出示了几个事例:赵州桥从建成到至今,经历了十几次大洪水、几次战争、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地震,可它依然毫发无损的横跨在洨河上,使学生再次感悟这个创举的设计,领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紧接着,我引导学生思考,这么雄伟的一座桥,是怎样建成的呢?在这个发达的年代,有很多机器帮助我们造桥。可在1400多年前呢?没有挖土机、起重机·····所有的石块只能自己一块块搬,他们的手会被磨出水泡。肩膀会有伤痕,可是他们没有放弃,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辛勤,并带着敬佩之情朗读文段。学完赵州桥的坚固后,通过一个关联句子,带领学生学习赵州桥的美观,在理解这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时,我没有组织好语言和事例,学生有些不得其解的感觉,只能在练习中再强调。学习赵州桥的美观时,我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读一读这些美的句子,然后让学生从文本中找一找哪些词语体现出这些图案精美且逼真,学生找到了“游动”、“活”通过这个环节,又一次带领学生领略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整堂课思路清晰,不足之处就是教师没有处理好细节之处,以后会多加注意!

《《赵州桥》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